“僑助工坊”入選全省第二批共同富裕最佳實踐
近日,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最佳實踐(第二批)名單公布,省委統戰部(省僑辦)、省僑聯聯合申報的“探索僑助工坊新模式,打造僑助共富金名片”實踐案例,經領域初評、專家評審、公開公示等環節,成功躋身全省第二批共同富裕最佳實踐,入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精神,根據浙江省委關于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總體部署,在中國僑聯的精心指導下,在省委統戰部有力統籌下,在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協同支持下,浙江省僑聯以“之江同心”品牌為統領,發動全省各級僑聯組織全面開展 “僑助工坊”建設,打通僑商、村集體(強村公司)、經紀人、農戶資源通道,實現山區26縣全覆蓋、全省擴面提質,探索形成了“先富帶后富”新機制新模式,打造了僑界助力共同富裕的標志性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僑助工坊”僑商訂單金額累計達180.5億元,發放來料加工費30.8億元,帶動農戶就業10.4萬人,年人均增收近4萬元。
一是“小切口、大牽引”架構落實。堅持系統化部署落實、聯動化多跨協同,在中國僑聯指導下聯合省鄉村振興局召開全省僑界助力鄉村振興現場會,與省委組織部“共富工坊”協同發力,與省農業農村廳聯動助力鄉村振興十大行動,與中國來料加工產業聯盟協會戰略合作,出臺全省“僑助工坊”建設實施方案,清單化推動落實。
二是“共富味、改革味”賦能導流。抓數字改革賦能,開發上線為僑服務“全球通”僑助共富場景—“僑助工坊”,提供僑商訂單匹配、農戶技能發布等線上服務。抓制度創新轉化,聯合省鄉村振興局出臺星級“僑助工坊”建設指南,細化創建指標,明確建設標準、工作要求和路徑方法,各地相繼出臺制度文件。抓政策試點扶持,在衢州、臺州等地試點,在扶持低收入農戶就業、村集體盤活閑置場地等方面,視情給予資金補助。
三是“有成效、有模式”群眾有感。聚焦打造星級“僑助工坊”,分類指導探索“僑商助力困難群眾就業幫扶”“村集體、農戶、僑商”共同持股分紅等十大機制模式,實現農戶“家門口”就業。如杭州淳安縣、衢州龍游縣依托來料加工協會,舉辦經紀人對接培訓班,促成僑商訂單近億元。臺州仙居縣水閣村利用村閑置場地2500余平方米,邀請僑企進駐,帶動農戶就業250余人,村集體年增收60余萬元。
據悉,“僑助工坊”,是指僑企僑商(或留學回國人員及家屬)投資合作或提供訂單金額占一定比例的“共富工坊”。“僑助工坊”從推動經濟穩進提質與農戶就業致富著手,圍繞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主線,突出“僑特色、僑導流、僑服務”,發揮海外200余萬浙籍僑胞、4.4萬多家浙江僑企的獨特優勢,瞄準農村賦閑勞動力、低收入農戶等重點提低群體,強化僑訂單引流、供應鏈補鏈、數字化賦能,著力打造來料加工產業升級版,實現前端助力僑商訂單回流,后端助力村集體致富和農戶就業增收的僑助共富疊加效應,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大會精神,總結推廣各地各部門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展了共同富裕最佳實踐(第二批)評選工作,經單位申報、領域初評、專家評審、公開公示等環節,共評選確定全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最佳實踐(第二批)71個,現予以公布。
來源省僑聯經濟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