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90后海歸給中國“橘鄉”插上數字化翅膀
一筐筐經過清洗的橘子被搬運到數字分選線的輸送帶上,自動滾入“外觀視覺檢測系統”,路過這里,每個橘子都要被拍上33張照片;隨后,又會進入“內部品質檢測系統”,這個系統相當于給橘子拍了個全身“CT”,通過紅外線進入橘子內部的反射光長短,進而準確掌握每個橘子的甜度和酸度,最后根據客戶喜好定制銷售。
12月初,天剛蒙蒙亮,林東東便走進浙江忘不了柑橘專業合作社的數字分選中心,站在這條全國最大的蜜桔數字分選線前,老練而有序地指揮工人們調試設備,啟動作業。很難想象,眼前這個出生于1990年,長相清秀,時髦的“海歸”青年竟是一名新型的職業農民。
“2002年至2012年是傳統農業時代;2012年至2022年是‘互聯網+農業’時代;而2022年開啟了‘數字化+農業’時代。”林東東敏銳地意識到不同時代賦予農業的機遇,去年12月,他斥資千萬余元,在臺州臨海涌泉鎮建成全國最大的蜜桔數字分選線,迄今已可靠運行滿一年.
車間前后,就是涌泉鎮連綿的山,和大片綠色的橘樹。遠眺,延恩寺的飛檐斗拱依稀可見,鐘聲隱隱穿透晨霧,無聲地訴說著中國“橘鄉”深厚的歷史底蘊。
早在三國時,涌泉農民就開始栽種橘子。明代,日僧智惠來天臺山,從臺州帶去蜜橘播種于鹿兒島,變異出無核類型,稱為“唐蜜柑”。20世紀30年代,涌泉管岙村村民將傳播海外達500年之久的蜜橘帶回,于是有了“涌泉蜜橘”。
林東東2歲時,母親林雪蕓在家里的兩畝地上種起了橘子。一心想讓全家過上好日子的林雪蕓,早出晚歸,埋頭勞作。橘子紅時,商販上門收購。林東東幫著母親撿起樹上掉落的小果子,“裝袋賣給小販,還能換麥芽糖吃”。橘子是林東東兒時最甜蜜的記憶。年歲漸長,林家承包的橘林越來越大,日子愈來愈富裕。
2009年,林東東到英國求學,發現超市里的橘子都是“論個賣”,價貴;相比之下,家鄉的蜜橘卻出現賣難、價低等問題,這讓他很不是滋味。
2010年,林東東從英國學成歸來,決心回涌泉“種”橘子。不料,父母堅決反對,“送你出去,就是不想讓你當農民”。林東東很執著,最終說服了家人,開始跟在橘農后面,跑銷路,賣橘子。
林東東頭腦靈活,性格果敢而有毅力。除了開網店外,他還邀請北京等電商網站的負責人來涌泉試吃蜜橘,一系列“觸網”舉措多管齊下,回報豐厚。在林東東的帶動下,如今的涌泉鎮,擁有網店500余家、電商從業人員5000余人,柑橘電商年銷售額近4億元。
“互聯網+農業”的電商市場已穩固,新“藍海”和下一個風口又在哪里?而立之年的林東東,把敏銳的目光又投向了數字化。
“開工!”一聲令下,只見蜜桔數字分選線的機械手臂將一筐筐果籃夾起,蜜橘被倒入滾筒輸送機,通過這條100多米長的數字分選線,經過光學視覺分選等6個通道,數字分選線可以在不損傷果肉的情況下,對果徑、果皮色度、光潔度、酸度等8個指標做出測量判斷。最終,每個橘子的糖度、瑕疵、色澤、大小、重量,都能被一一精準測定,“多維數據”實時展現在電腦屏幕上。依靠這些數據,橘子被精準分流到30余個不同級別的分選筐中。這條百米長的數字分選線,每小時可分選橘子3萬余斤,比人工選果效率高20倍。